珲春市志(二)
454珲春市志第十三篇对外贸易第一章中朝贸易第一节】定期易货珲春同朝鲜,仅隔图们江。历史上珲春同朝鲜庆源一直保持着友好贸易关系,清初顺治二年(1645),清廷同朝鲜的国王签订条约规定,宁古塔人(今黑龙江省宁安县)每年--次到朝鲜会宁地方市易,库尔喀人(即军春人)每年一次到朝鲜庆源地方市易。交易时由两国各派官贞到场监视,中国方面,由礼部派朝鲜通事二员,吉林将军衙门派出章京、骁骑校、笔贴式各一员前往市易地方监视,严禁派出的官兵私带人役和货物。会宁集市期为7天,庆源集市期为5天。两地派往的官兵限定20天必须返回。集市上貉、獾、骚鼠、鹿、狗等皮准其市易:貂皮、水獭、猞猁猕、江獭等皮不准市易。珲春商民通常是以布、谷物、皮张等兑换朝鲜的牛、马、纸、布、盐等。交易方式是易货贸易,不动钱钞。顺治八年(1651),珲春商民由朝鲜庆源易回牛150头,盐1000石,白纸1万卷,铁锅2500口,釜250座及棉布等物。康熙十年(1671)兑换回牛120头,盐920余石,釜74座,犁978个。这种“互市"的贸易关系到光绪十一年(1885)才停止。第二节边境通商光绪九年(1883)吉林将军派前刑部郎中彭光誉到珲春,会同朝鲜问议官鱼允中,勘议庆源、会宁通商章程,同年九月达成协议,于朝鲜汉城签署《吉林朝鲜商民贸易地方章程》。当时因两国正为流民越界问题进行交涉,边境民间贸易问题拖延至光绪十一年(1885),吉林将军衙门才做具体安排。按《章程》规定,在和龙峪设吉朝通商总局,在通往朝鲜庆源渡口设西步江分卡。吉朝通商总局兼办越垦事宜,局内设督理商务委员1名,随员1名,朝鲜通事2名,听差6名。另有总理、清丈委员、征租委员、课税委员、书识等。西步江分卡设委员、司事、朝鲜通事各1名,听差4名。两国商民自由往来贸易,所带货物必须报官验单,照PDG章纳税,只交纳正税一次,不重征子税。一般货物的税额按值百抽五计征,红参、秧参按值m”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