恩施州志(二)

20 金币升级VIP特权享受更多优惠

Loading...
立即下载继续在线阅读

恩施州志(二)

卷七工业晚清、中华民国时期煤炭业清康熙年间,利川齐岳山一带已有人开采煤炭。到清朝末年,州境各县均有部分贫民挖煤营生,煤炭开始进入集镇,少数用于炕粮、烧石灰。民国初年开始雇工建厂,或独资,或合资开采煤炭,所产煤炭除供生活使用外,大量用于烧石炭、锻铁、煮酒、熬糖。此间规模最大的私营煤厂为建始石板山煤厂,由邱、冉、范、何4家地主合资开办,有4个煤并,分为一、二、三、四场,以邱家为主,年产煤500吨。此外,稍大的私营煤矿还有施茂林在建始陇里镇开办的煤厂,罗玉堂在建始狮子岩开办的煤厂,张秀宜在恩施龙凤坝开办的茶园坡煤厂,罩少伯、张景堂在来凤田坝、道坨一带开办的煤厂,谭某、戴某在巴东绿葱坡开办的煤厂。上述私营煤矿一直经营到解放前夕。民国二十五年(1936年),州境开始出现官办煤厂。当年9月,湖北省建设厅先后派人在恩施龙凤杉树湾、茶园坡、茂支和屯堡谭山坝、黄安路等地封山伐林,开辟10余个煤井,从业者50余人,年产煤2000余吨,由省平价物品供应处鄂西分处统筹配销。在此前后,湖北省卫生处和某部高炮营,联合在恩施石家坡、五峰山等地开办小煤矿7个,从业人员300余人,民国二十九年发展到600余人,年产原煤6万多吨。抗日战争胜利后,石家坡煤矿由恩施县政府所属民生工厂接管,一直维持到解放前夕。其余官办煤矿全部废置。此间,煤炭开采无地质勘探和井型规模,只凭挖手经验和矿脉出露地段选点或挖露头煤。独眼井生产,靠巷道缝隙和扩散自然通风。巷道起伏弯曲,一般高1一1.3米,宽1米,进出爬行。巷内系从清末沿用下来的“人”字形或“门”形木棍支护。支护地段极少,大都属棵巷,人称支护地段为“笼子”。井下无排水设施,其地下水靠溶洞流泄,故称“消水眼”。井下生产靠凿子拖篮、弯弯扁担等简陋工具。采煤面均无支护,且低矮,一般0.3米一0.4米。全系人工开采,挖煤人员在井下全身赤棵或在小腹捆一块布,称“遮羞布”。采煤时或跪或坐或卧。运输时手脚并用,爬行拖拉;在煤层倾角近乎直立时用弯弯扁担或用竹制的腰子形拖篓,手、脚、肩并用拖行。井下照明采用松树节或陶土烧制的亮壶,内注桐油用棉芯点燃,插在头上或含在嘴边。建始石板山煤窑采用黑药放炮。将黑药装入炮眼,用明火直接点药,俗称“粗炮”。此法十分危险,稍跑慢一步就会被炸伤。其方法原始,工具简陋,常有塌方、室息、中毒、淹井及瓦斯爆炸发生,挖煤人员生命毫无保障,民间流传有“挖煤的是埋了没死,放排的是死了没埋”的说法。从事煤炭生产的劳力,多为缺田少土或失业者。食宿均在井口草棚内,很少洗脸洗澡,浑身煤黑,本地呼为“煤黑子”。
  • 本文档内容版权、所得收益归上传人(卖家)所有,如您对本文档有版权争议,请选择举报处理;
  • 文档预览中的图片水印,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原因自动生成,本平台不对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,下载后不会有水印标识;
  • 本平台作为中介服务商,无法对卖家文档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准确性以及专业性等提供审核和保证,请仔细阅读部分内容后再下载;
  • 本平台所有文档所得收益全部归上传人(卖家)所有,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及时联系右侧客服;

评价 Comment


称 呼
to pay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