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汉志(1840-1985)
概述武汉市是湖北省省会,是华中地区和长江中游经济、科技、教育和文化中心,是全国特大城市之一。武汉地处华夏腹地中心、江汉平原东部,南北扼京广扶路之咽喉,东西锁长江、汉水之要塞,是全国交通的重要枢纽。武汉地理位置为东经113°41’~115°05’、北纬29°58’~31°22’。在平面直角坐标上,东西最大横距134公里,南北最大纵距115公里,形同一只自西向东的7飞蝶。武汉市境东连黄石市、大冶县、州市,西临沔阳县、汉川县、孝感市,南接减宁市、嘉鱼县、洪湖县,北抵大悟县、红安县、麻城县。辖区东端在新洲县徐古乡将军山,西端在汉阳县成功乡窑湾村西,南端在武昌县湖泗乡刘均堡村南,北端在黄陂县蔡店乡下至家田村北。195年武汉市辖江岸、江汉、汉口、汉阳、武昌、青山6个城区和洪山、东西湖、汉南3个郊区以及武昌、汉阳、黄陂、新洲4个县。195年末,武汉市人口总数为608.39万人,其中市区人口为339.60万人,4县人口为268.79万人。全市土地面积为8216平方公里,其中市区面积为1557平方公里,4县面积为6659平方公里,市区建成面积211平方公里。全市人口密度为740人/平方公里,在全国十大城市中居第三位。就市区而言,汉口是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,其中江汉区人口密度为1629人/平方公里、桥口区为10620人/平方公里、江岸区为9649人/平方公里。地质地质【地层】武汉市跨及秦岭、扬子两个一级地层区,地层从元古代至新生代均有出露。出露的地层时代,从沉积岩中发现的古生物化石和地层的顺序推断,以古生代和新生代为主,中生代为次,而以古生代志留纪沉积的砂顷岩为最古老地层,新生代第四纪沉积的地层为最新,第四纪堆积物分布最广,占总面积的7和9%。基岩黄陂县北部有较大面积的元古代地层出露外,其他多为零星出露。武汉市的地层,可划分为33个地层单位,总厚度大于2.51万米按由老至新有如下的层序:太古代大别群麻桥组上段(A)元古代红安群古生代志留纪S):中~上志留统S~3)泥盆纪):上泥盆统①)五通群石炭纪C):下石炭统G)高骊山组与和州组中石炭统C)黄龙群上石炭统C)船山群二叠纪P):下二叠统P)栖霞组与孤峰组静上二叠统心)龙潭组与大隆组中生代三叠纪T):下三叠统T:)大冶群侏罗纪T):下侏罗统灯)武昌群白垩纪K)新生代第三纪尔):东湖群第四纪Q):下更新统Q)雨花台砂砾层中更新统Q)底部红色泥砾Q)上更新统顶部红棕粘土及网纹粘土(Q23)上更新统Q)底部下蜀粘土层Q/)顶部青山层Q)全新统Q)下部砾石层Q)中部砂层Q2/4)上部粘土、亚粘土及淤泥层Q)各地层单位的岩性特征及分布地区、厚度。(表1、图1)表1武汉市综合地层表系统群组岩性特征分布地区为冲积、湖积、湖冲积层。厚度变化大。分布长江汉水两岸,构成长江新新上部为黄褐色粘土、亚砂土、亚粘土透镜体,厚度在10~25米,局部夹汉水一级阶地。厚度大于45米。第统湖积、湖冲积黑色淤泥。中部为黄色砂层,粒径由上至下逐渐变粗,厚度15~4和米,间夹深灰色淤泥质与砂互层。下部由灰白色砂砾石层过渡到卵石层,厚度520米,间夹砂或粘土、卵石。生岁四上为冲积、湖冲积层。主要分布在汉口的巨龙湖一东更冲积层:上部为杏黄、褐黄色粘土,金铁锰结核,局部具灰白色粘土团西湖大湖,五通口以北等地的二级阶代系新快,并夹有淤泥质,厚度10~30米。地上。厚度20~40米。哪下部以砾石为主,局部相变成含砾的中粗砂夹亚砂土与淤泥质亚粘土,厚度6∞26米。湖冲积层:黄褐略带青灰色淤泥质亚粘土,局部含白色螺壳,厚度0.5一3米,具明显的二元结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