厦门文物志(二)

20 金币升级VIP特权享受更多优惠

Loading...
立即下载继续在线阅读

厦门文物志(二)

104第五章建筑中原移民南迁入闽,始于汉、唐而以两宋时期最为频繁。厦门地区建筑文化既继承中原的传统风格,亦寓变于南方沿海的自然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,在造作方面不仅沿袭选址择向、中轴对称、院合结构等基本法式,而且以注重曲线屋脊装饰、左右护厝布局和大量使用闽南花岗岩、红砖等材料,显示出浓厚的乡土文化氛围。现存古建筑的始建年代上始隋唐,下至明清,但所保存的现状,均在不同程度上经后人重修、重建。在这些先民的遗存中,寺庙和祠堂不仅数量居多,其建筑形式及所内含的对于乡土神柢、祖先灵魂的崇拜观念,亦在明、清之际通过移民远播海外,成为本地区与台湾、东南亚炎黄子孙文化认同的重要纽带。厦门的文物建筑遗存,还包括桥、塔、坊、革命纪念地以及在鸦片战争后出现的西洋建筑、中西合璧式建筑。其中,西洋式和中西合璧式建筑物大部分结集于鼓浪屿区,已成为近代中国在被西方列强打开沿海门户后沦为半封建、半殖民地社会的一个历史缩影。第一节寺庙梵天寺位于同安区大同镇东北部大轮山南麓。始建在隋开皇元年(581年),建成于唐初。北宋熙宁二年(1069年)改原名兴教寺为梵天禅寺。元至正十四年(1354年)寺毁于火,明洪武年间由主持僧无为重建金刚殿、天王殿、大雄宝殿、法堂、钟鼓楼、奎星阁、文公书院、仰止堂等。其后自明嘉靖至清光绪年间复经多次重修。1918年北洋军阀纵火焚寺,幸存仅山门、金刚殿和钟楼,至20世纪70年代,金刚殿又毁于“文化大革命”运动中,所存仅大轮山山门和梵天寺钟楼两处(同安文物保护单位),1995年11月曾从大雄宝殿遗址下出土唐代飞天神女石刻、牡丹纹砖雕、莲花浮雕石柱础和宋代侏儒石雕。大轮山山门重修于1982年,上为单檐歇山布瓦顶,梁木结构,下
  • 本文档内容版权、所得收益归上传人(卖家)所有,如您对本文档有版权争议,请选择举报处理;
  • 文档预览中的图片水印,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原因自动生成,本平台不对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,下载后不会有水印标识;
  • 本平台作为中介服务商,无法对卖家文档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准确性以及专业性等提供审核和保证,请仔细阅读部分内容后再下载;
  • 本平台所有文档所得收益全部归上传人(卖家)所有,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及时联系右侧客服;

评价 Comment


称 呼
to pay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