恩施州志(四)

20 金币升级VIP特权享受更多优惠

Loading...
立即下载继续在线阅读

恩施州志(四)

卷二十一教育晚清时期州境“唐宋即有学”。施州州学的设立是在宋元祐三年(1088年)以前,约与范仲淹设苏州州学同时。建始、巴东两县县学,分别建于元代大德年间(1297一1307年)和明代洪武初年。宋、元、明三代,施州有19人成进士,中举人而未成进士的6人。南部土司地区设学始于明代。明成祖以卯洞土司向喇喏“勤政兴学,抚绥有道”而加授该土司为“抚夷将军”。明弘治十四年(1501年)诏谕各土司“土官子弟不人学者不准承袭”,各土司相继设家学,札聘汉儒课读其子弟。其中容美土司(今鹤峰)田世爵“勤课诸男,有不嗜学者,叱与犬同系同食,以激辱之”。其后代田舜年博通经史,多种著作刊行于世。雍末乾初,州境相继完成“改土归流”的社会变革和废卫设府辖6县的地方行政体制改革,施南全府推行“招流亡,抚移民,减免赋税,自由垦殖”的政策,同时在各新建县设义学,建学官,设书院。这些政策和措施,促进了原土司地区经济和文教事业的发展。乾隆年间,施南府学和新设利川、咸丰、来凤、宣恩等县学均于乾隆三十六年(1771年)设置学官,开始考选生员(鹤峰州属宜昌府),形成一府六县七学的地方官学体系。同时,各县竞相筹建书院、义学,一些富裕村镇都设立私学。鸦片战争以后,土地兼并日益严重,到同治、光绪年间,各县出现一些田连阡陌的巨富之家和一批中小地主。他们希望其子弟循科举之路跻身官场光耀门庭,不惜重金聘请名师教授子弟,或设家学,或联合办馆,或设族学,使子弟进人府县官学取得应乡试(考举人)资格。这一时期,私塾遍布城乡,施南府属6县中进士6人、举人20多人。废科举后,6县留学西欧和日本的有50多人,与此同时,外国教会在施南府境内设立一些启蒙性质的“经言学堂”,和公教高等小学堂,但并未影响传统的封建教育在城乡的发展。施南府来凤县和当时属宜昌府的鹤峰州于光绪二十七年(1901年)年设小学堂,是全省最早设立小学堂的州县(比省城最早设立的小学要早1年时间)。据宣统二年(1910年)统计,施南府及当时属宜昌府的巴东、鹤蜂共有高等、两等小学堂10所、22班,在校学生849人,教职员64人;初等小学堂161所、女子初等小学2所(巴东、利川)、半日学堂2所(恩施、利川),共有教职员345人。府设中学堂、甲种农业学堂各1所,还设有短训性质的劝工所和师范传习所。一教育宗旨清立国之初,就推行以培养官吏为主要目的、以尊孔读经为教学内容的封建教育。从顺治九年(1652年)颁发学官《卧碑》文、康熙三十九年(1700年)发布《圣谕》16条,到雍正时汇集的
  • 本文档内容版权、所得收益归上传人(卖家)所有,如您对本文档有版权争议,请选择举报处理;
  • 文档预览中的图片水印,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原因自动生成,本平台不对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,下载后不会有水印标识;
  • 本平台作为中介服务商,无法对卖家文档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准确性以及专业性等提供审核和保证,请仔细阅读部分内容后再下载;
  • 本平台所有文档所得收益全部归上传人(卖家)所有,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及时联系右侧客服;

评价 Comment


称 呼
to pay
返回顶部